

XXXX地铁
综合布线系统方案书
目 录
第一章: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第二章:XXXX地铁工程概况及需求分析
第三章:AMP NETCONNECT开放式布线产品特点
第四章:AMPNETCONNECT布线6类系统介绍
第五章: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第六章:管线设计方案
第七章:综合布线系统测试
第八章:质量控制与工程管理
第九章 :系统维护与技术支持
第十章:关于AMP25年产品质保
附录:
1. AMP NETCONNECT 6类布线系统ETL测试报告
2. 泰科电子有限公司产品目录及典型案例
3. 泰科电子有限公司产品解决方案
4. 综合布线材料清单
5. 综合布线示意图
第一章: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1布线标准介绍
综合布线系统最初产生于八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是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连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八十
年代末期综合布线技术在设计、产品、标准、测试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先后制定
标准对其进行规范,其中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有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电信工业协会制定的TIA/EIA 568B标准和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IS0/IEC11801标准;这两个标准的制定对促进综合布线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对综合布线技术的推广应用也非常重视,并于1995年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制定了国
内第一部结合国情的综合布线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95);1997年该
标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新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97)对抗干扰、防
噪音、防火、防毒等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同时《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89:97)也相继出台,这对规范我国综合布线产业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千兆位以太网应用的不断发展,2002年3月TIA /EIA568B标准发布, 该标准包
括三部分:TIA/EIA568B.1标准为主文件,主要包括商业建筑物布线的安装和测试要求;TIA/EIA568B.2标准定义
了100欧平衡双绞线连接器件标准,工作区跳线的长度从3米改为5米,配线间跳线的长度从6米改为不能超过5米
,用永久链路测试模形取代基本链路测试模型,5类布线系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超5类是布线最低要求;
TIA/EIA568B.3标准阐述了光纤连接器件标准,该部分在集中式光纤布线标准TSB-72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光纤标
准,认可小型光纤连接器(SFF),认可高带宽的50/125微米多模光纤做为水平或垂直主干传输介质,标准为了
满足主干是万兆的园区以太网的需求,将主配线间(MC)到二级配线间(IC)的最长距离配合万兆以太网的需
要,从500米改为300米,二级配线间(IC)到楼层配线间的最长距离从1500米改为1700米。
2002年6月期待已久的6类标准终于颁布,并作为TIA/EIA568B的附录以TIA/EIA568B.2-1正式出版,继而
ISO/IEC11801-2002版本也于2002年正式出台,与TIA/EIA568B基本保持一致。
本方案书设计依据的国际标准和规范有:
1. ISO/IEC 11801-2002《建筑物通用布线标准2002》
2. EIA/TIA 568B《商业建筑物通用布线标准》
3. EIA/TIA 569 《商业建筑物通信布线线槽和空间标准》
4. EIA/TIA-606《商业建筑物通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
5. EIA/TIA-607《商业建筑物布线连接和接地标准》
6. TIA/EIA TSB67《非屏蔽双绞线传输性能现场测试规范》
7. TIA/EIA TSB95《100 欧姆 4 对 5 类非屏蔽双绞线附加传输性能规范》
8. ANSI/TIA/EIA568-B.2-1《100 欧姆 6 类非屏蔽双绞线传输性能规范》
9. EIA/TIA TSB-72 标准 集中式光纤布线系统标准
10. EIA/TIA TSB-75标准 开放办公室布线系统标准
国内标准和规范有:
11. CECS 72:9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12. CECS 72:9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13. YD/T 926.1-2001《大楼综合布线系统总规范》
14. YD/T 926.2-2001《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15. YD/T 926.3-2001《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技术要求》
16. 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7. GB/T 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18. GB/T 50314--2000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根据国际电子工业协会(EIA)和国际电信工业协会(TIA) 2002年制定的结构化布线系统标准(EIA/TIA568B),及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制定的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结构化布线系统由工作区
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
。
1. 建筑群子系统 (CAMPUS SUBSYSTEM)
2. 设备子系统 (EQUIPMENT SUBSYSTEM)
3. 垂直干线子系统 (RISER BACKBONE SUBSYSTEM)
4. 管理子系统 (ADMINISTRATION SUBSYSTEM)
5. 水平布线子系统 (HORIZONTAL SUBSYSTEM)
6. 工作区子系统 (WORK AREA SUBSYSTEM)
各子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如下:
1. 工作区子系统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
,每个工作区根据用户要求,设置一个电话机接口和1至2个计算机终端接口。
2. 配线(水平)子系统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
跳线等组成。
3. 干线(垂直)子系统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4. 设备间子系统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
设备等组成。
5.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是由交接间的 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6. 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 个建筑群子系统,它是室外设备与
室内网络设备的接口,它终结进入建 筑物的铜缆和/ 或光缆,提供避雷及电源超荷保护等。
1.3 开放式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由于开放式布线系统设计思想的科学化和先进性,本身决定了该系统能带给使用者最佳的性能价格比,最
大限度地保证投资者的前期投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变动更新和采用新技术所花费的费用,从而将维护费用降
低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者的前期投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变动更新和采用新技术所花费的费用,从
而将维护费用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二章: XXXX地铁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概况及分析
2.1工程概况
XXXX地铁全长23.265Km,全线共设车站20座,控制中心设在一号线公园前站控制中心内。XXXX地铁车辆段占地
面积二十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八万平方米,是地铁的设备维修基地和列车车库,共有二十六座建筑物。
车辆段内主要布线建筑物包括:
综合办公楼维修中心综合检修楼、维修中心综合检修班组楼、车辆段控制中心及设备检修综合楼、检修库、材
料总库办公楼,共计信息点673个。
根据XXX地下铁道管理决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满足实
用性要求的前提下,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完成XXXX地铁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建设,使其技
术水平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赤沙车辆段的网络用户将统一使用XX地铁总公司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MIS)
。如使用MAXIMO系统进行设备维修管理,使用ORACLE FM系统进行财务管理,使用OA进行办公,以及邮件、上网
等应用。
2.2需求分析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MIS)的中心机房是位于地铁控制中心五楼的铁信息中心机房。地铁网络主干线路采用千
兆以太网体系,园区中心交换机到主要楼层交换机之间的连接以及与信息中心中心交换机之间采用千兆连接。
楼层交换机提供10/100M到桌面的连接。各个大楼之间通过光纤连接。
本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建立一整套先进、完善的通讯、网络布线系统,包括为数据、语音、图像、控制等
应用系统提供接入方式、配线和各楼层间、各大楼间网络互连方案,既要满足XXXX地铁当前的使用需要,又要
考虑将来网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达到配置灵活、易于管理、易于维护、易于扩充的目的。
第三章:AMP开放式布线产品特点
3.1 AMP 产品优势
AMP NETCONNECT开放式布线系统作为早在1993年就进入国内市场的知名布线品牌,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国内布
线市场的前茅,2000财年在国内布线产品的年度销售额约为人民币1亿8千多万,远高于其它国内外各品牌。AMP
产品主要优点为:
• AMP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近九年,是国外布线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先驱,在国内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市场
占有率极高,产品质量放心。
• 由于AMP产品在国内外具有极高市场占有率,销量巨大,具有规模效应,所以AMP的市场价格是所有国
外品牌中最具竞争性的。
• AMP产品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代理和客户基础,累计培训了大批工程师,对AMP产品的推广更有优势。
• 鉴于国内庞大的客户基础,AMP从1999年开始对其布线产品采取统一报关,国内供货,目前国内AMP产
品均出自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不久更在深圳设立货仓,从而使得AMP产品的交货速度是最及时快捷的,同时又保
证了通畅的供货渠道和稳定的市场价格。
• AMP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长春、西安、重庆等各地分别设有办事处,可以
有效服务和监控国内市场。
• AMP作为世界一流的接插件厂商,其生产的产品均为ISO及UL认证的优质产品,对于高性能的六类布线
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测试合格后,为用户提供二十五年的产品性能保证。
3.2 AMP(安普)公司简介
美国AMP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电气连接件制造及供应商,公司创建于1941年,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
府哈里斯堡,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及销售部门,AMP公司也是结构化布线系统开发生产的先驱者之一, 在
通信器件及布线产品领域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为整套综合布线系统提供各类光纤和双绞线产品和全面服务。早
在结构化布线系统还没有形成的七十年代,AMP公司已配合DEC、IBM等著名的网络公司开发了满足特定网络应用
环境的布线系统,如DEC的细以太网布线系统和IBM的令牌环网布线系统。
• AMP为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化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其开发应用部门的许多工程师是EIA(美国电子工
业协会)和TIA(美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成员,并参与著名的EIA/TIA-568标准的制定工作。
• AMP布线产品均符合国际及国内布线标准,如ANSI/EIA/TIA568B、ISO/IEC11801及AS/NES等。
• AMP在布线系统连接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方面一直亨誉全球。
• AMP在光纤连接件的开发,标准化以及连接工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拥有大量专利技术。
• AMP有全球雇员约5万人,2001年的年销售额为95亿美元。
• AMP每年将销售收入的9%用于产品及工艺的再开发。
• AMP公司1999年4月与美国泰科国际有限公司(TYCO International Ltd.)合并,成立全球最大的无源
器件供应商——泰科电子有限公司(TYCO Electronics Ltd.), 合并后的公司获得更强有力的资金和市场运作
保障。
• 泰科国际有限公司(NYSE:TYC,LSE:TYI;BSX:TYC.)是一家多元化的跨国企业,泰科国际是世界
上最大的电气、电子元件制造商和服务商;海底通信系统的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防
火系统和电子安全服务的生产商、安装商和供应商;同时还是最大的流量控制阀门制造商。泰科国际业务遍及
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有雇员24多万人,公司市值达1680亿美元,2001年营业额达到363亿美元,在
2002年《财富》(《Fortune》)新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 (Global 500) 中排名第103名。
• 除了AMP之外,泰科尚有Agastat、Alcoswitch、Buchanan、CoEv、Critchley、Elcon、Elo
TouchSystem、HTS、M/A-COM、Madison Cable、OEG、Potter&Brumfield、Raychem、Schrack、Simel和TDI
Batteries等世界著名品牌,为航天、汽车、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和电力行业的用户提供优质
服务。
3.3 AMP布线系统的特点
AMP布线系统以其系统完善性和制造工艺的精确性而著称于世。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A. 系统的完善性
AMP开放式布线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的系统有AMP 110结构化布线系统(屏蔽与非屏蔽),AMP ACO开放式布线系
统(屏蔽与非屏蔽),AMP光纤布线系统和AMP地毯下布线系统。
B. 完善的产品线
AMP布线产品包括超五类非屏蔽/屏蔽双绞线综合布线系统、6类非屏蔽/屏蔽布线系统、MT-RJ光纤布线系统、XG
Fiber 10G光纤、AMPTRAC智能布线系统、AMP标签打印软件等。
C. 制造工艺的精确性
AMP公司作为连接器行业的领导者,开发了大量连接器的先进技术和专利,同时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AMP
NETCONNECT 综合布线的系统,所以AMP开放式布线系统特别强调管理子系统及信息墙座接口的制造工艺,因为
不管是计算机网络还是话音系统或楼宇自控系统,其物理故障90%以发生在布线系统的连接部位。AMP布线系统
所有连接触部分都镀金或镀铂,非接触部分镀镍。在结构设计时做到接触配合公差最小。
D、管理组件的美观实用性
AMP的管理组件充分考虑到了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其水平跳线管理架全部采用带盖
的方式,使得安装后的配线机柜更整齐美观。
AMP 布线产品从1993年正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销量增长
了300多倍,用户遍布全国各行各业,AMP产品价廉物美的特征深入人心。
迄今为止,AMP联合各地优秀的工程合作伙伴,成功地实施了上海APEC会议中心、北京大学城,广州建设银行大
楼,福建省移动通信局等大型项目,具体项目参见附录《泰科电子公司产品目录及典型案例》。
第四章: AMP NETCONNECT 六类布线系统介绍
4.1 AMP NETCONNECT 6类系统技术白皮书
前 言
布线系统生产科技在最近四年里有了巨大的发展。自从五类产品在1992年推出以来,制造商们在如何提高双绞
线布线系统的性能方面越来越精通。最初,它的简单结构是由TIA建立的。在未建立之前,对这种结构有许多猜
测,这种结构的性能如何等等,但这种局面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我们知道,构成一个系统需要许多部件。缆线和连接硬件的设计和发展对于一个性能优良的系统是重要的。当
网络速度提高,人们对于五类布线系统的性能提高十分关注,而网络管理员与建筑商们对他们的网络结构的先
进性相当关心,一个增强型系统有仅要达到TIA/EIA 568B 规定的五类性能标准,而且还应在此标准上留有余地
。
六类布线系统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给您的网络提供最优良的性能。
性能准确的含义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厂家们都想使他们的系统比别人更快更远。五类的组成系统性能一直遵守这个的客观标准。网络
设备制造商们正按照这个标准用于设计下一代设备,包括 155Mbps和622MbpsATM,千兆以太网。因此,现在的
问题不在于五类布线系统是否支持这些应用,而在于你的五类布线系统是否能长期支持这些应用,回答是肯定
的。你需要的是一个性能优良的布线系统,性能要比五类要求的更好,还应永远支持五类上的所有应用,六类
布线系统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性能参数
决定部件和系统的性能可通过三个基本的衡量参数:近端串扰,衰减和SRL。这些参数应依照标准。TSB提出了
对于安装布线系统的类似的判断标准,它是一个有关测试设备的特殊机构。
另外,自从信号衰减与串扰被归结在一起后,衰减串扰比ACR被作为性能测试的指标。对于使用多对线传输,又
有一个新的参数需要考虑在内,即综合近端串扰 Power Sum NEXT,它将对网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NEXT是对性能评估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调整的LAN在传送和接收数据时是同步的。NEXT是当传送与接收同时进
行的时候产生干扰的信号。NEXT用单位db分贝来表示,它表示传送信号与串扰信号之间的比值。NEXT有正数、
负数两种表示,在任何情况下,数值越大,串扰越小。
综合近端串扰Power Sum NEXT
在普通应用中,衡量NEXT的标准法是用一对线进行传送一对线用于接收的,对于10BASE-T和令牌环网甚至100
BASE-T及155MbpsATM的发问是可以应付的。但是,有时 使用另外两对线接到另一工作站,可以加快LAN的速度
,象622 MbpsATM和1000 BASE-T,它们不止用一对线来传送和接收,可能全部四对线都要用上。在一根线缆中
使用多对线进行传送会增加这根线缆的串扰。现在的4对五类线缆没有将这种情况考虑在内。综合的PowerSum参
数是从多个传输端产生NEXT的和。 如果一个布线系统能满足五类在 PowerSum下的NEXT的要求,那么就能处理
从应用程序共享到高速LAN应用的任何问题。
近端串扰
在一个90米长的连接上,AMP 六类的连接由ENHANCE CAT.6线缆,110型连接硬件组成。它将提供超过五类性能
8.32db的系统性能余量,是在整个频率范围内最差发问下的平均值。而且六类布线系统的NEXT是五类标准的八
分之一。
衰减
是指信号在一定长度的线缆中的传输损耗。它与线缆的长度有关,随着长度增加,信号衰减也随之增加。衰减
也是用db作为单位,表示源传送端信号到接收端信号强度的比率。
由于AMP ENHANCE CAT.6线缆和AMP连接硬件的衰减程度的减少,与五类要求相比它提供了1.6db的剩余空间,这
是在90米长连接下。整个频率范围内最差线对的平均值 。
衰减串扰比ACR
ACR是在同一频率下NEXT和衰减的差别,它不属于标准内,但它对于表示信号和串扰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实际上,ACR是系统信噪比SNR衡量的唯一标准 ,是决定网络正常运行的一个因素,ACR包括衰减和串扰,它
还是系统性能的标志。ACR有些什么要求呢?建筑线缆的国际标准EIA/TIA 568B规定在100MHZ下,ACR为4db。对
于连接的ACR要求是在100MHZ下为7.7db。许多网络设备,如HUB,推荐不小于5db,最好10db。另外,在信道上
ACR越大,SNR越好,从而对于减小误码率也是很重要的。SNR越低,误码率就越高,使网络由于错误而重复传输
,大大降低了网络的性能。
六类的ACR比五类的ACR多出15.5db的性能余量,这个余量表示6类能够提供一个更高质量的通信信道。
NETCONNECT 六类系统性能
结构回波损耗(SRL)
SRL是衡量线缆阻抗一致性的标准,阻抗的变化引起回波反射。噪声的形成是由于一部分信号的能量被反射到传
送端,SRL是测量能量的变化的标准,由于线缆结构变化而导致阻抗变化,使信号的能量 发生变化。EIA/TIA
568B 要求在100MHz下SRL为16db,而AMP ENHANCE CAT.6 线缆达到的标准是在100MHz下的SRL为19db。超出的
3db说明其线缆结构方面比标准要求的高,因此反射的能量更少,意味着信号更完整和噪声更小。
链路和信道的特性
对于水平系统的测试方法在TSB67《非屏蔽双绞线传输性能现场测试标准》中已提出,并且所有的测试结果
也在其中。在这里值得提到的两种测试方法是:双向测试和扫频测试。
双向测试
NEXT中的近端是指布线的端点。它是重要的双向环节必须测试。对于网卡,NEXT与工作区的输出插座有较大关
系。NEXT与配线架或打接式配线架有关。布 线系统的性能是由它的最差的那个端点决定的。当打接式配线架上
频率为100MHz,NEXT达到60db,而输出插座端仅为30db,这是无意义的。当测试两端时,六类布线系统用最小
值表示它们的差异。
扫频测试
在实验室里,NEXT和衰减用400个不同频率测试,频率范围从1MHz到 100MHz,每个频率的性能要求都是符
合TSB67中的要求的。只报告在100MHZ下的测试结果,这里可能会产生误解:
1)、不同的应用与不同的频率有关。
2)、在100MHZ下的性能可能不是最差的情况。
为了对六类布线系统提供一个准确的分析,以下是在90米的链路中得到的测试结果。它是在最差情况下得
到的与五类要求之间所留余量的平均值。说明最差情况下的特性能通过整个频率范围的测试,从而保证了对各
种应用的支持。AMP测试和报告关于连接的性能是用扫频的方法得出的,性能高于 EIA/TIA 568B或TSB95中的要
求。
认证测试
各种部件,链路和信道的测试是通过网络分析依照 EIA/TIA 568B 或TSB67标准来进行的。网络分析仪提供
了在772KHZ-250MHZ范围内的扫频测试值。网络分析仪的测试结果是精确的。它们提供的精确度达到了 正负
0.6db 。 因为他们测试结果 的精确程度高 ,因此保证了设备在系统中的特性。
对于手持式测试仪,TSB67中规定了两个标准级别,一级测试仪对NEXT测试的 精确度为正负3.4db,对衰减
测试的精确度为正负1.3db。二级测试仪对NEXT测试的精确度为正负1.6db,对衰减测试的精确度为正负1.0db。
测试模型
TSB67中提供水平系统性能的两个判断标准。链路和信道。2002年发布的TIA/EIA568B规定永久链路模型取代基
本永久链路模型,其测试模型如下所示。
永久链路测试模型
4.2千兆以太网标准1000Sase-T vs. 1000Base-TX介绍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3ab任务小组于1997年发布了千兆以太网标准1000Base-T,该技术采用先
进的5级脉冲调幅(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编码方式,在4对双绞线上全双工传输,即每对线在发送信
号的同时又接收信号,每对线上的传输速率是250Mbps。1000Base-T采用多级编码方式,可以降低网络传输时对
每对线的带宽要求,每对线所需带宽不到80MHZ;由于采用这种双工传输技术会产生信号回波,导致信噪比
(SNR)过高,网络接收端无法获得正常的信号。为了消除双工传输带来的回波影响,在网络设备上必须加多一
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门处理网络传输中产生的噪音,从而可以降低网络传输误码率。DSP价格不菲,
约占千兆以太网卡成本的50%,相当程度地限制了千兆以太网到桌面应用的普及。
2002年ANSI/TIA/EIA-854正式颁布,该标准定义了一种使用6类非屏蔽双绞线的千兆以太网标准1000Base-Tx,
1000Base-Tx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的千兆以太网解决方案。该技术使用4对线单工传输,其中两对线用于发送,
另外两对线用于接收,每对线平均传输速率提高到500Mbps,。1000Base-Tx在每对线上需要125MHZ带宽,由于
采用单工传输方式,解决了1000Base-T因采用双工传输方式而产生的噪音过高问题,因而在网络设备上不必采
用昂贵的DSP芯片来消除回波,显著降低了1000Base-Tx网络设备的电路复杂程度,1000Base-Tx网络设备上
的晶体管数量比1000Base-Tx减少了30%,硬件制造成本较1000Base-Tx降低了大约50%。
4.3 AMP NETCONNECT 6类布线系统特点
4.3.1 6类双绞线
AMP NETCONNECT 6类布线系统是一整套端到端的系统解决方案,6类系统的各个组件外形和性能有了显著的改进
。
线径
6类双绞线采用独特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了6类电缆的同芯度,铜导体的直径公差在0.0002mm以内,绝缘外径
偏差在0.01mm以内,同芯度达到96%以上,提高了电缆的回波损耗性能。
6类双绞线增加了电缆直径,从24AWG(美国线规,值越小直径越粗)改为23AWG,降低了信号衰减。
结构
6类双绞线采用了经过一定比例预先扭绞的十字型塑料骨架,保持电缆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线对之间的串
扰,此外,6类双绞线单位长度的扭绞密度比超5类更为紧密,使近端串扰和抗干扰性能得到改善。
带宽
AMP NETCONNECT 6类双绞线远超过6类标准TIA/EIA568-B.2-1的要求,可达到600MHZ的应用带宽。
AMP NETCONNECT 6类双绞线性能
4.3.2 6类信息插座
6类信息插座金属针采用AMP独自专利技术的纳米镀金技术,插拔次数可以多达700余次;
信息插座金属针相互交叉,提高了信息插座在安装时由于线对纽绞破坏而降低的近端串绕性能。
4.3.2 6类配线架
传统的超5类配线架,采用相同的印刷电路板PCB,当其中某个端口出现问题,不能单独更换。6类配线架采用模
块化设计,便于安装和维护,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更换。
AMP NETCONNECT 6类4连接100米信道性能
综上所述,AMP NETCONNECT6类布线系统是一整套端到端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系统组件能够达到最佳的性能匹
配;6类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信道裕量,能够支持未来更高的网络应用;6类系统可以支持更经济的千兆以网
解决方案-1000Base-TX,降低了千兆以网的综合建设成本;AMP NETCONNECT 6类系统最先通过了ETL实验室四连
接100米通道测试。
第五章:XXXX地铁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根据XXXX地铁目前及以后的应用需求,考虑到最优化的性能价格比,推荐采用美国“安普AMP Netconnect
Open Cabling System”结构化综合布线产品。本方案主要根据EIA/TIA 568B 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
ISO/IEC11801-2002布线标准等所说明的要求和《AMP综合大楼布线系统设计指南》来设计。
5.1设计指导思想
布线系统的设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合理的技术分析和用户的投资分析,等待选择所需产品设备
、系统、设计合理的结构,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网络布线系统。根据应用需求,本系统的设计将按照下述原则
进行:
1、 实用性
充分满足XXXX地铁对信息系统现在及未来的各种需求,真正为网络的应用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标准选用
本系统的所有设计均遵循国际上进行的标准进行,以符合系统的开放性要求。
3、 高可靠性
一个实用的系统同时必须是可靠的。本设计通过合理而先进的设计及优化选型,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避免灾难性事故发生。
4、 高性能、先进性
本综合布线系统将充分应用现有成熟的先进技术,可满足宽带网络、语音、数据、多媒体信息传输、VOD视频点
播、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等需求。
5、 可维护性
布线系统开通后,维护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本设计将充分考虑维护工作的需求,通过相应的技术降低工
作量及难度,从而达到保证运行可靠及节省费用的目的。
6、 可扩展性及灵活性
计算机通讯技术是不停地发展的,用户的应用需求也是发展和变化。在设计中,我们将充分考虑系统扩展升级
的要求,以及对各种不同结构、不同协议的网络及设备的支持,保证系统能适应网络扩展和升级。
7、 经济性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客户以尽可能小的投资,获得尽可能优越的应用。
5.2总体设计结构论述
XXXX地铁段网络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星形的拓扑结构,从结构上分析整个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
,管理间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物子系统,共六个子系统构成。
网络中心机房位于车辆段控制中心及设备检修综合楼,建筑群主干采用AMP六芯室外单膜光纤与位于地铁控制中
心五楼的地铁信息中心机房及其他五栋建筑物分别相连,可满足主干千兆比特的传输需求。
楼内垂直主干采用4芯室内多模光纤,即在车辆段控制中心及设备检修综合楼、综合办公楼两栋建筑物内部通过
多模光纤连接主配线间和分配线间BD-04/CD-01,BD-06/ IDF-07。
水平子系统及工作区全部采用AMP 6类非屏蔽布线系统,足以满足地铁控制中心目前及未来的网络带宽需求。
5.3各结构化子系统的详细设计
5.3.1工作区子系统(Work Area Sub System)
5.3.1.1工作区设备选型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和信息插座所组成,通过插座既以引出电话也可以连接数据终
端或其它传感器及弱电设备。信息插座采用模块化设计,这种插座具有NEXT性能高、尺寸小、安装简便等特点
,安装时可以采用垂直或水平安装角度。
工作区表面安装面板选择采用符合国标的86型表面安装面板,AMP的插座面板采用高品质聚乙烯材料制成,硬度
、弹性适中,弧线型边框,带防尘盖,45度内置式斜角设计,可最大程度上保护插入的RJ45接头。
工作区设备连接线则建议采用AMP原装跳线,以便使整个布线系统达到最好的性能匹配。AMP跳线提供了超强的
性能,并通过了所有室外测试,AMP跳线有十种颜色,最长达到50英尺的十八种不同长度可供选择。
6类模块插座 6类跳线
在安装方面,模块插座必须以面板或表面安装盒固定在墙壁上。最常用为如下左图示的以标准英式面板固定在
86底盒上。以下右图显示通信接线盒与终端的接驳示例。
英式面板固定在86底盒 终端的接驳示例
AMP还提供如下左图所示的挂墙式信息盒供在不方便采用上述底盒时使用,或在升高地台环境下使用的挂地式综
合接线盒。
挂墙式信息盒 地毯式综合接线盒 多媒体面板
5.3.1.2AMP开放式办公室解决方案
现代化的建筑物,经常采用大开间的设计方法,对于大开间而言,由于办公家具的布局不能确定,或家具布
局需要经常变动的情况,针对开放式办公楼有两种的设计方案:
1.多用户信息插座(MUO)方案
根据开放式办公室区电缆连接附加规范TIA /EIA TSB-75关于开放办公环境下布线的建议,采用在家具附近的永
久墙或柱子上设置一个多用户信息插座,通过跳线将多用户信息插座与用户终端设备相连接。按照此建议,同
一个多用户信息插座的服务范围不宜超过12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信息点数量应限制在6个以内。
2.合并点(Consolidation Point)方案
根据开放式办公室区电缆连接附加规范TIA /EIA TSB-75中关于开放办公环境下布线的建议,采用在家具附近的
永久墙或柱子上设置合并点,合并点将水平布线延伸至工作区的信息插座。对于非光纤网络,为了减少最近多
重接线对NEXT性能的影响,合并点应至少布置在离配线间15M的地方。
AMP开放式办公区解决方案将使布线系统保持最大的灵活性,为日后的使用和维护带来方便,并节约维护费用
。
5.3.2水平布线子系统 (Horizontal Sub System)
5.3.2.1水平布线子系统设备选型
水平子干线系统的作用是将主干子系统的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的数据、图形图像等电子信
息交换服务和话音传输服务将采用六类四对非屏蔽双绞线(UTP)布线。
AMP六类非屏蔽双绞线是目前性能价格比较好的高品质传输介质,其性能指标达到并超过ANSI/EIA/TIA-568标准
和ISO/IEC 11801(2002)Class E标准,能确保在100米范围内传输介质频宽达到:250Mhz。
AMP双绞线均经过UL、ETL等独立测试机构的检验和认证,有CM(普通使用),CMR(垂直主干)或CMP(阻燃)
多种规格可供选择,根据需要还可提供2000英尺和3000英尺长每卷的线缆。
5.3.2.1水平布线子系统电缆计算
水平系统电缆的计算按照《AMP开放式布线系统设计总则》标准的方法进行计算,其中:
平均长度P1=(最短长度+最长长度+4*楼高)÷2 (米)
总平均长度P2=平均长度+15%余量+线架预留+工作区预留(米)
每箱可布电缆数N=最大可定购长度(305米)÷总平均长度(条)
线缆箱数=信息端口数目÷每箱可布线电缆数。
由于大楼内外墙装修已完成,线管线槽必须敷设PVC明槽。水平支干线敷设采用轻型装配式槽形电缆桥架,该桥
架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可十分灵活地进行放线、检查等,同时为确保线路的安全,应使槽体有良好的接地端。支
管采用阻燃型可冷弯PVC管,利于与大楼内其他各专业安装工程交叉施工。PVC管内表面光滑,穿线时不会划破
线缆,有利于保障安装质量。
序号 配线间位置 配线间 数据点 24口配线架 双绞线
1 车辆段检修库 BD-01 51 3 11
2 材料总库办公楼 BD-02 36 2 8
3 维修中心检修班组楼 BD-03 24 1 4
4 车辆段控制中心及
设备检修综合楼 BD-04/CD-01 180 8 36
5 维修中心综合检修楼 BD-05 62 3 13
6 综合办公楼 BD-06/ IDF-07 320 14 64
小计 N/A 8 673
5.3.3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SUBSYSTEM)
5.3.3.1管理子系统设计概述
管理子系统定义了水平分布子系统与垂直干线子系统(主干)之间的交接。根据XXXX地铁综合布线系统涉
及范围的设计及建筑结构的特点,每栋建筑物弱电竖井旁都设立一个主配线间MDF,用来集中管理该栋建筑物内
信息点。
考虑到车辆段控制中心及设备检修综合楼、综合办公楼建筑物的特点,
有部分信息点线长超过90米,因此在车辆段控制中心及设备检修综合
楼、综合办公楼分别增设一分配线间IDF,以达到节省成本及方便管理的目
的。
5.3.3.1管理子系统设备选型
• 电缆配线架:
非屏蔽配线架选用AMP先进、实用的快接式模块化配线架,便于日后维护。AMP6类配线架满足系统连接和信道的
性能要求,采用了新设计的AMP SL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单独更换;配线架采用9mm和12mm两种标签,有12、24
、48和96口可供选择,其中24、48和96口配线架为标准19”部件,分别为1.75”、3.5”和7”高。
下图所示为不同功用的电缆配线架
110-XC交叉配线架(挂墙式) AMP6类模块化配线架
• 光纤配线架:
光纤配线架选用体积小、安装简便、便于维护的机架式配线架。同时考虑到综合布线系统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采用AMP NETCONNECT的结构化、模块化的机架式配线和ST或SC光纤适配条。
下图所示为不同功用的光纤配线架
挂柜式光缆配线架 挂墙式光缆配线架 MT-RJ光缆配线架
5.3.4垂直干线子系统 (RISER BACKBONE SUBSYSTEM)
5.3.4.1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选型
垂直干线子系统是提供建筑物中主配线架(MDF)与各管理子系统中分配线架(IDF)连接的路由,根据综合布
线系统的物理星型的设计原则,并考虑到系统中数据、图形图像、语音和视频信号的电子信息交换的需求,主
配线间(MDF)与分配线间(IDF)通过室内多模光纤连接。推荐采用AMP的4芯50/125多模光缆,50/125多模相
对传统的62.5/125多模光缆具有在同等带宽的情况下传输距离远的特点,可很好的满足千兆传输的需要,同时
50/125多模光缆相对价格要低廉,在光纤连接方面选择采用AMP特有的压接式光纤连接方式,采用陶瓷型的ST接
头方式。
5.3.4.1光纤千兆以太网标准1000Base-SX Vs.1000Base-LX之比较
光纤上传输千兆以太网有两个物理层标准, 1000Base-SX使用一种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光源,1000Base
-SX目标是作水平系统或楼内垂直主干传输,1000Base-LX目标是用于距离更长的建筑物主干或园区主干。在
TIA/EIA 568B推荐在千兆以太网楼内主干中使用50/125微米多模光纤:首先50/125微米的多模光纤成本较低,
价格比62.5/125微米的多模光纤便宜10%;其次50/125微米的多模传输千兆以太网的距离更长。
传统的多模光纤采用廉价的发光二极管(LED)作光源,发光二极管只能用于传输速率低于622Mb/s 的应用;用
于单模光纤的激光光源可以满足传输速率高于622Mb/s 的应用,但激光光源的成本远高于普通的LED光源。针对
这种情况,业界开发出一种新的低成本的光源,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光源,这种光源专为多模光纤而设
计,可以满足千兆位的传输需求。
对于同样的网络应用,50/125多模光纤相对传统的62.5/125多模光纤具有在同等带宽的情况下传输距离远的特
点,可很好的满足千兆传输的需要,同时50/125多模光缆相对价格要低廉。
5.3.4.1AMP光纤连接器介绍
• ST光纤连接器
ST光纤连接器是一种单工连接器, 一般用于光纤主干,光纤安装
在针刺式的插头内,ST光纤连接器通过旋转安装到耦合器上, 两个ST光纤连接器通过耦合器使光纤对准。由于
ST光纤连接器连接体暴露于空气中,在插拔时容易弄脏连接体,导致性能下降;另外ST连接器没有明显的物理
标志,在实际使用中经常会混淆收发方向。
• SC光纤连接器
SC光纤连接器克服了ST光纤连接器的问题,采用双工设计,避免了在使用时由于极性引起的网络故障;SC光纤
连接器采用插拔式设计,避免了插拔时对连接体的损坏;SC连接器的缺点是不能安装到普通的信息面板,不方
便光纤到桌面;SC连接器的体积同ST一样庞大,网络设备上的端口密度不够大,因而网络设备印刷电路成本较
高。
5.3.4.2 AMP MT-RJ光纤连接系统介绍
AMP MT-RJ光纤连接系统是业界第一个多源(有源和无源),端到端的光纤全面解决方案,MT-RJ光纤连接系统
是一次彻底的光纤连接器的革命,它消除了传统光纤连接器安装成本高及尺寸大的问题。
A、 MT-RJ小型光纤连接器(SFF)
MT-RJ小型光纤连接器采用双工设计,体积只有传统SC连接器的一半,因而可以安装到普通的信息面板,使光纤
到桌面轻易成为现实;MT-RJ小型光纤连接器采用插拔式设计,易于使用,MT-RJ连接器甚至比RJ-45插头都小,
MT-RJ网络设备端口密度是普通SC设备的两倍, MT-RJ跳线在出厂时就已经安装和测试好。
B、 MT-RJ连接器插座
MT-RJ连接器插座性能稳定可靠,衰减一般不超过0.2DB,易于现场安装,并可以多次端接。一般的光缆接头
须以胶水固定光纤在接头内的位置,而胶水必须在专用的烘炉内数小时烘乾,这使光纤到桌面的安装成本大大
提高。AMP所开发并拥有专利的MT-RJ光纤连接器,则突破了传统的光纤连接器连接过程中使用胶水,并需要加
热固定的工艺这些繁复工序。从前至少三小时的光纤接头工序,现在便可缩短到二分钟。
对于个别光纤到桌面的信息点,可以采用AMP特有的免压接式MT-RJ插座,这种插座采用双工设计,可以安装到
普通的信息面板,体积只有传统连接器的一半。
MT-RJ是AMP的专利技术,MT-RJ占据了目前小型连接器(SFF) 市场的主要份额,成为小型连接器(SFF)事实上
的标准。许多全球著名的网络设备商都支持MT-RJ技术,为了使这一技术得到推广,AMP与其他著名的通信厂商
成立了MT-RJ联盟,该联盟中的成员主要有
• 3Com
• Allied Telesyn International
• Blazenet
• Cabletron
• Cisco
• Extreme Networks
• Fore Systems
• Foundry Networks
• HP ProCurve Networks
• IBM
• Nortel
• NPI
• Xylan
5.3.5设备间子系统 (Equipment Room Sub System)
5.3.5.1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选型
设备间子系统由主配线架(MDF)以及跳线组成,它将中心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或弱电主控制设备的输出线与干线
子系统相连接,构成系统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配线架的跳线控制所有主配线架(MDF)的路由。本
系统中,设备间设于车辆段控制中心及设备检修综合楼楼中心机房。
在设备间安装19”标准机柜,并在机柜内配置AMP 72口机架式光纤盒以及嵌入式6个接口为1组的耦合器面板。
AMP的光纤管理设备以安装简单、美观大方和价格相对低廉而闻名于布线市场。
铜配线架采用AMP六类24口配线架将分别来自各配线路间的数据主干连接起来,通过服务器、网络设备和程控交
换机控制各个建筑物之间数据传输。
5.3.5.1设备间要求
机房装修
对于本机房工程的装修和装潢部分的宗旨是:既要与现代化的计算机通讯设备相匹配,又能通过精良、独特的
设计构思,真正体现“现代、高雅、美观、适用”的整体形象。
由于各类系统信息数据的重要性、敏感性、实时性,机房内放置的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网络设备及辅助系
统设备不仅因为是高科技产品而需要一个非常严格的操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只有计算机系统可靠地运行,才能
保证通讯网络枢纽畅通无阻地传递信息。而计算机系统可靠运行要依靠计算机房的严格的环境条件(机房温度
、湿度、洁净度及其控制精度)和工作条件(防静电性、屏蔽性、防火性等)。
在室内装潢部分的设计遵循的原则是:要体现出作为重要信息会聚地的室内装潢特点;在充分考虑计算机系统
、通讯、空调、UPS等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的前提下,达到高雅、大方、简朴的风格;机房室内装潢
基本格调要简明、淡雅、柔和;选用装潢材料方面,要以自然材质为主,并充分考虑环保因素。
主要装修工程包括吊顶天花安装工程,抗静电地板安装工程,墙面装饰工程、隔断墙安装工程等。
机房吊顶
机房使用吊顶,其应该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必须能够承受住全部安装设备的重量。吊顶以上的空间要留有300
至800mm的间距,并要留有人员安装及检修的空间。如果用吊顶以上的空间作为空气调节的静压风库时,吊顶以
上空间及屋顶应采取防尘措施,更应防止灰尘通过吊顶落入机房内。所选用的吊顶板及其构件还应具有质轻、
防火、防潮、吸音、不起尘、不吸尘等性能。
防静电活动地板
防静电活动地板是机房工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板上空间用于安装计算机设备,应拆装方便,布局整
齐美观,便于工作人员通行,地板下空间用于敷设联接设备的各种电源和信号管线及作空调静压箱使用(下送风
时适用),能自由调节气流分布。另外,地板上的防静电贴面应能有效防止机房内的静电干扰。
墙面及隔断墙装修工程
为了机房内设备的安全,所有机房与外界连接的墙体的缝隙区管线槽接口处均应密封,以防止虫、鼠进入机房
。主机房与终端控制室之间采用玻璃防火隔断,便于工作人员不进入主机房便能看清机房的状况。主机房区连
接终端控制室之门体从消防安全方面考虑,采用防火玻璃门,为满足机房的安全要求,机房与外走廊大门采用
防盗门,机房区内不开窗户,墙面采用功能型彩钢板墙面,具有防静电、电磁屏蔽、防火、防潮、保温。
空调工程
根据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和GB 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中规定机房的温湿度要求。
本机房内空调系统按B级标准设计,为达到机房的环境要求,空调机的选型十分重要,能全年24小时运行。为了
确保计算机房内的系统设备工作条件下的制冷量以及使人感到舒适的送风量,必须根据出机房内的热负荷计算
出机房专用空调设备的容量。为计算机机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舒适度方面考虑,设计不采用机房专
用空调,采用舒适性天花空调机或柜式空调,舒适性空调可以参考选用国内知名品评牌。
配电工程
配电工程部分包括供电系统、照明配电系统。在配电系统中配电插座不应出现因接触不良而断电的现象,必须
保证计算机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机房供配电系统
机房供配电系统不但为计算机及外围设备提供工作电源,而且为机房辅助设备(空调,照明等)提供电力保证,
其电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机房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所以机房配电系统除满足一般的配电规范要求外,同时
还要提供高质量的电源。机房系统设备必须采用UPS辅助供电,对计算机主机设备供电选用A级标准,确保提供
稳定纯净的正弦波电源,确保整个机房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照明配电系统
机房照明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设备的可靠运行,所以
根据机房布局,合理选择照明方式,灯具类型及相关器材,组成一个合理的照明方案。另外,计算机房及消防
走火通道必须具备应急照明系统,包括应急照明灯和消防疏散指示灯。应急照明灯是一部分正常照明灯盘的其
中一支光管,由UPS直接供电。走火门安装疏散指示灯,由市电供电,电气及照明系统必须使用双塑难燃免检产
品(ZR-BVV)和电子镇流器, UPS配电系统。
恒定的电源供给是中心机房内设备贮存数据资料的重要保证,而优秀的UPS系统是这个重要保证的前提。
防雷接地部分
防雷
为了避免线路分布电容引入的干扰及静电干扰,保障人身安全和计算机可靠地工作,机房应有良好的接地和防
雷措施。按照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作好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接闪器
、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另外,当市电出现较长时间的脉冲电压或瞬间大电流脉冲电压时,能够立即把市电短路
到地线,并保护负载和设备,如主动力配电柜内安装模块式电源防雷器,当市电出现较长时间的脉冲电压或瞬
间大电流脉冲电压时,内藏模块内的半导体抑压元件立即把市电短路到地线,并保护负载和设备。
接地
在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有大量的使用380V/220V交流电源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按国家有关规范中对电气的规定
进行工作接地,即把中性点接地。同时做好安全保护地,要求接地电阻≤1Ω。此外,要求空调机组、机柜等机
房设备必须接地,各类设备的接地电阻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如果采用联合接地的方式,则要求以最高标准执行
。另外,要求综合布线系统必须屏蔽接地,接地电阻按照国家标相关准执行。
监控系统部分
为保障计算机系统时时刻刻地正常运行,消除在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中,对数据传输、存储的可靠性构成威胁,
减少UPS、专用空调、消防、漏水报警、门禁设施等等这些设备出现故障率是必要的。如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可
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故计算机房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实现机房可靠的科学管理,减轻管
理人员的负担和减少人力的浪费显得尤为重要。
为提高机房的安全可靠性,能对供配电、UPS电源、空调系统、消防系统、门禁系统、漏水检测系统等环境设备
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监控系统必须能全天24小时运行,高可靠性-自动故障报警监测,高控制精度-具有微机
控制系统。通过协议对机房专用设备进行时实的监控。
机房内的上下水管道,空调水管道,消防水管道等都可能会因设计,施工不当而造成水泄漏,当机房内的电源
及讯号线缆受到水浸害时,会对计算机设备造成致命后果,所以必须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漏水检测系统能于渗
漏发生时即时提出报警,保障安全。
空调系统必须满足环境条件的要求,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具有恒温恒湿功能,能全天24小时运行
。
实时检测火警信号,当有火警发生,监视系统会在相应的区域显视火苗,并有声音报警。电话语音系统会自动
按设定的电话号码通知有关人员。
在重要的位置安装摄像机,便于查询。
以上所列举监控的内容都应能通过监控计算机对现场设备达到实时监控,在现场设备异常报警而监控中心工作
人员又暂离中心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拨打设定的电话号码,采用语音方式通知有关人员及时处理。
消防工程部分
为了确保安全并正确地掌握异常状态,一旦出现火灾能够准确、迅速地报警和灭火,需要装置自动消防灭火系
统。自动消防灭火系统应能自动监测火情、自动报警、自动切断电源和启动自动灭火系统设备或通过其他应急
设施,来实现消防系统的自动化。自动消防系统应具备尽早发现火情,及时采取消防措施,尽快扑灭火灾,将
火灾的损失减至最小,同时能自动切断电源、关闭风门,从而使火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求选用灭火效
率高、毒性应非常小、化学稳定性应好、热稳定性应高、能扑灭主要属于A类(可燃固体表面火)和C类(电火
)火灾、不引起二次灾害的灭火剂。
XXXX地铁综合布线光纤材料清单
配线间 6芯光纤 3米ST-SC跳线 72口光纤跳线箱 24口光纤跳线箱 6口ST适配器板
第六章:管线设计方案
6.1 水平子系统的管线设计
6.1.1.墙面型信息出口
采用走吊顶的轻型装配式槽形电缆桥架的方案,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型建筑物,为水平系统提供机械保护和支持
。装配式槽型电缆桥架是一种闭合式的金属托架,安装在吊顶内,从弱电竖井引向设有信息点的各房间,再由
预埋在墙内不同的金属管,引至墙内的暗装铁盒内。
结构化布线是幅射型的,线缆量较多,所以线槽容量的计算十分重要。线槽的填充比一般不超过40%。由于大厦
内没有预先安装桥架和预埋线槽,从天花到地面应采用明线槽。为确保线路的安全,应使金属槽体有良好的接
地端,金属软管、电缆桥架及各种配线箱均需要整体连接后良好接地。接地的方式视建筑物结构,以采用网状或
星状接地形式。
6.1.2.地面型信息出口
在本系统的部分信息出口采用地面线槽走线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开间的计算机房及电算教室,有大量信息
出口的情况。(埋地式线槽已经安装)线槽从弱电井引出,沿走廊引至各向,到达设有信息点各室时,再由支
线槽引入房内的各信息点出口。强电线路可同弱电线路平行铺设,但需分隔于不同的线槽中,两线槽间距应大
于等于30mm。这样可向每一个用户提供一个包括数据 、话音、UPS及照明电源出口的集成面板,真正做到一个
舒适、便利的办公环境。
特别强调的是:在铺设埋地式线槽的同时,应作好防水处理,安装具有防水性能的86底盒。安装模块式信息插
座时,我们会采用经防水处理后的安装面板进行安装。
6.2设备电源管线方式
6.2.1动力配线要求
电力铺设线同弱电布线在横向部份可平行走线,但需分隔于不同的金属管槽中,进行良好屏蔽和接地。电力铺
设的AC插座应同信息插座的使用环境适配,以满足网络设备的供电需求。
信息线缆线路与强电线路平行走向之间距离不能小于如下距离:
强电类型 综合布线系统与强电系统的隔离距离
平行走线 垂直相交
低电压
AC<42.4V
DC<60V 无要求 无要求
低压
AC<1000V
DC<1500V 无绝缘条件下,至少50mm
绝缘或金属套管接地条件下,至少25mm 6mm绝缘条件下,在所有方向上至少大于25mm
高压
AC>1000V
DC>1500V 单芯强电线,至少450mm
多芯强电线,至少300mm 单芯强电线,至少450mm
多芯强电线,至少300mm
6.2.2配线间电力配置
配线间的AC电源需求与其内部安装的设备数量有关。配线间内至少应有两个供本系统专用的,符合一般办公室
照明要求的220V/10A的电源插座。根据接线间内入置设备的供电需求,还需配置另外的带四个AC双排插座的20A
专用线路,此设备不应和其它大型设备并联,并且最好连接至UPS电源上,以确保对设备的供电及电源环境要求
。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照明和UPS电源线应采用薄金属管进行屏蔽。由于可能会产生偶然断路事故,因此不要有邻近
的轻便开关来控制这些插座。
6.3设备间弱电接地方式
应在设备间墙壁的相应位置设置接地铜排,经接地铜线与弱电设备做焊接或紧固的硬性连接,接地电阻不应大
于3欧。
第七章:综合布线系统测试
7.1测试依据
本设计方案所用布线系统的产品均为AMP Netconnect产品。虽然产品都满足国际标准并通过了ISO 9001及UL验
证,但因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又加入了很多人为因素,必将对整个线缆系统在诸如连接正确性、连接性、短路、
开路、信号衰减、串扰、信噪比、回波损耗、突发性干扰、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误码率及性能等方面产生很
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安装时,所产的错误有60%是线缆和接插件安装问题。因此在工程完工后,有必要在诸方
面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以证明布线系统的安装是合格的。
测试将以TIA/EIA-568-B、和ISO/IEC 1180-2002标准规范定义的永久链路(Permanent Link)模型进行。
7.1.1 ANSI/TIA/EIA-568
ANSI/TIA/EIA-568修定版A的标准中收录了TSB 36与TSB 40的连用UTP “信道”在最坏性形下的电性能参
数值,该情况信道(又称为通道)被定义为从NIC卡到LAN集线器或交换器之间的所有设备。通道测试模型
(Channel)包括从用户网络设备到配线间所有的组件,这种测试模型反映了用户实际使用的布线系统的性能。
在该信道中各组件定义如下:
一个信息插座/插头
一个转换节点
90米均衡非屏蔽双绞线(UTP)电缆
两个连接块或接线面板组成的配线架
两端总长度不超过10米的跳线(Patch Cord)
2002年EIA和TIA又公布的TIA/EIA568B,以永久链路(PL)模型代替了基本链路(BL)模型,永久链路(PL)模
型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测试方法,,它是实际埋在墙里的不可更换的那部分组件,不包括测试仪器两端的适配器及
跳线(Patch Cord),这种模型克服了因适配器和跳线造成的误差。
7.1.2 ISO/IEC 1180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2002年颁布了ISO/IEC 11801-2002国际标准,同
TIA/EIA-568-B标准一样,ISO/IEC 11801标准地信道定义为包括跳线(除少数设备跳线外)在内的所有水平线
,ISO也将永久链路(PL)定义为从配线架到工作区信息插座的所有部件,而墙内的设备也应考虑在内,链路包
括两个连接块之间的跳线,但不包括设备线缆。
7.1.3 TSB
TIA/EIA组织在TIA/EIA-568-A之后又公布了第67号通讯系统公告(TSB 67)——《商用建筑通讯布线测试标准
》,即对非屏蔽双绞线(UTP)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现场测试的技术要求,TSB 67的宗旨是为了更明确地定义建筑
布线系统的性能要求和如何进行现场测试,该TSB包括了关于“信道”的“基本链接”区别说明并为他们规定了
不同的性能等级,根据基本链接的这组数据对以后增加跳线和维持信道的性能要会更加严格。TSB 67还规定了
手持式测试仪的测量精度以便控制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在已经广泛安装的传统 5 类布线系统能支持千兆以太网传输1997年10月TIA/EIA公布了100 欧姆 4 对
5 类布线附加传输性能规范TIA/EIA TSB95,TSB-95 提出了关于回波损耗(Return Loss)和等效远端串扰
(ELFEXT)等新的信道参数要求。
7.2 测试设备
为确保测试的公证性,我们推荐使用第三方厂商生产的测试设备,即推荐美国Fluke公司的Fluke-DSP4000或
Omniscanner2进行测试,OMNIScanner2不但可以验证6类布线及测试7类布线系统的功能,测试频率高达300MHz
。
不论是铜缆或者是光缆,OMNIScanner2都能依照标准验证。100dB的极宽动态量程和支持高达300MHz的频带宽能
力,让OMNIScanner2完全能验证超五类及六类布线系统。对于准备运行千兆以太网的布线系统,OMINIScanner2
提供精确的回波损耗和等级远端串扰(ELFEXT)测量。它的全矢量引擎提供高级的幅度及相位基础。
OMINIScanner2独特的项目管理之用户界面,允许用户依照项目需要规划自动测试程序、线缆规格及记录储存,
大大增进效率。测量参数包括接线图、长度、衰减、NEXT、PS别NEXT、ACR、PS ACR、ELFEXT、PS ELFEXT、回
波损耗和环路电阻。更可以直接将链路的频带宽解读出来。优越的PC软件界面,不但可以管理测试报告,而且
可以配置OMNIScanner2及遥控测试仪。特殊的连接器可以直接测量电缆及接插件的性能。
特点:
支持频带宽高达300MHz;
验证5类及超5类布线;
验证6类布线及测试7类布线;
具有100dB的动态量程;
符合研议中的200MHz三级精度要求;
快速自动测试,提供较好的工作效率;
具备自学式的数据管理功能。
测试功能:
接线图:检查接线错误开路、短路、交错/分岔对,也可以测试屏蔽层。
NEXT:双向6组测量;频率范围:1~300MHz;动态量程:>100dB;测量误码差:按TIA标准计算;测量
分辩率0.1dB。
回波损耗:双向测量回损;频率范围:1~300MHz;动态量程:0-25dB;工厂校验保证端口与参考阻抗
100欧姆匹配;测量精度:符合200MHz三级精度的要求;测量分辩率:0.1dB。
衰减量:测量全部四线对;频率范围:1.0~300MHz;动态量程:>80dB;测量精度:按照TIA标准计算
。精度:100MHz-0.6dB、200 MHz-0.7dB、300 MHz-1.0dB;测量分辩率:0.1dB。
ELFEXT:双向24组测试;频率范围:1~300MHz;动态量程:>100dB;测量精度:符合200MHz三级精度
的要求;测量分辩率:0.1dB。
ACR:根据所测量的NEXT及衰减量计算四对线的ACR(衰减量对串扰值)。
长度范围:0至最长距离。最长距离457米(双绞线);精度:±K±长度分辩率±NVP误差,K为长度的
±4%或0.6米(以较大数为准),长度分辩率为0.3米(1英尺)。
电阻:范围0-500欧姆;精度:±0.5欧姆 @ 0-15欧姆,±2%欧姆 @ 15-500欧姆;分辩率:0.1欧姆。
PS NEXT、PS ACR、PS ELFEXT:根据每对线两端所测量的NEXT、衰减量及ELFEXT数值计算得知。
7.3测试参数
(1) 双绞线测试
测试参数包括,
连通性
端接线序(WireMap)
近端串绕(NEXT):
长度(Length)
直流电阻(DC Resistance)
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衰减(Attenuation)
功率总和近端串扰衰减(PS-NEXTloss)
衰减串扰比(ACR)
功率总和衰减串扰比(PS-ACR)
等效电平远端串扰衰减(ELFEXTloss)
功率总和等效远端串扰衰减(PS-ELFEXTloss)
回波损耗(ReturnLoss)
时延(Delay)
时延偏差(DelaySkew)
100米信道长度四个连接的情况下的保证值应达到或优于下表的指标:
requency(MHz) 1 4 8 10 16 20 25 31.25 62.5 100
200 250
Insertion Loss(dB) 2.0 3.8 5.4 6.0 7.6 8.6 9.6 10.8 15.6
20.2 30.0 34.1
NEXT(dB) 78.7 69.0 64.2 62.6 59.2 57.6 56.0 54.4 49.4 45.9
40.8 39.1
ACR(dB) 76.6 65.2 58.8 56.6 51.6 49.1 46.4 43.6 33.7 25.7 10.8
5.0
PSNEXT(dB) 77.8 68.0 63.1 61.5 58.1 56.5 54.8 53.2 48.1 44.6
39.4 37.7
PSACR(dB) 75.8 64.2 57.7 55.5 50.4 47.9 45.2 42.4 32.4 24.3
9.4 3.5
ELFEXT(dB) 69.3 57.2 51.2 49.3 45.2 43.2 41.3 39.4 33.3 29.3
23.2 21.3
PSELFEXT(dB) 68.3 56.2 50.2 48.3 44.2 42.2 40.3 38.4 32.3 28.3
22.2 20.3
Return Loss(dB) 23.0 23.0 23.0 23.0 22.0 21.5 21.0 20.5 18.0 16.0
13.0 12.0
Delay(ns) 580 562 557 555 553 552 551 550 549 548
547 546
Delay Skew(ns)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光纤测试
按光纤的测试内容主要为连续性和衰减/损耗测试,进行光纤测试前必须仔细清洗光纤连接器的表面,以免
影响光纤的耦合。光纤连接需要测试测试项目如下:
多模光纤测试波长: 1300 nm 或 850 nm
单模光纤测试波长:1310nm或1550nm
光纤测试结果应满足ISO/IEC TR1476-3的具体要求
标称波长(nm) 最大衰减(dB/km) 最小带宽(MHz - km)
50/125µm 多模光纤 850 3.5 500
1300 1.0 500
62.5/125µm 多模光纤 850 3.5 160
1300 1.5 500
8.3/125µm
室内单模光纤 1310 1.0 N/A
1550 1.0 N/A
8.3/125µm
室外单模光纤 1310 0.5 N/A
1550 0.5 N/A
对于整个光纤系统,链路衰减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全程链路衰耗值=光缆的衰耗值+耦合器损耗值+连接器衰耗值+熔接(或拼接损耗值)
以下为光纤连接器的典型衰减:
ST光纤连接器的最大衰减为0.3DB, SC光纤连接器的最大衰减为0.3DB,MT-RJ光纤连接器的典型衰减为0.2DB,
一对耦合器的衰减为0.75DB,熔接的最大衰减不超过0.1DB,机械拼接的最大衰减不超过0.3DB。
多模光纤测试
• ANSI/TIA/EIA-526-14A定义了三种测试多模光纤的方法,方法A和方法B、方法C。方法B适合于楼内光
纤的测试,方法A适合于室外光纤的测试,对于小型光纤连接器(SFF)采用方法C可以减少方法B带来的误差。
• 对于两端只有连接器件的光纤系统测试,只需单向测试;当光纤系统两端包括拼接(Splice)或连接
器时,需要从进行两端测试。
• 为了获得指定的光源发射条件,测试MT-RJ多模光纤系统时建议使用一个特制的卷轴(ferrule)装置
。(IEC61300-3-4及TIA/EIA-526-B.1建议测试对于光纤缓冲层是62.5/125微米的光纤要在25mm的卷轴上盘绕5
圈,对于光纤缓冲层是50/125微米的光纤测试时要在20mm的卷轴上盘绕5圈。
测试结果:将测试结果存储在智能型测试仪内,通过打印机打印或拷贝到磁盘上。
单模光纤测试
ANSI/TIA/EIA-526-7定义了两种测试单模光纤的方法,方法一为采用光功率计,测试参考模型分三种,同
ANSI/TIA/EIA-526-14A一致;方法二为采用光纤时域反射仪OTDR来进行测试,从光源发出信号,根据反射回来
的信号强度来诊断光纤故障。
第八章 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以下为AMP公司在长期的综合布线工程施工过程中总结的施工管理办法,因为必须要有严格合理的施工规范才能
有优质的工程。
第一条:总 则
综合布线与传统布线有许多不同,
一、综合布线技术含量较高,对各项技术指标有严格的国际标准,布线系统的质量对运行在布线之上的网络有
直接的影响,综合布线的管槽安装、线缆敷设、端接和测试等工作都必须按照规范严格操作,因此施工单位和
施工人员必须依此规范为依据经过严格技术培训,才能执行施工。
二、综合布线一般在与楼宇装修工程同步进行,与其他施工单位同场施工,任何事故都可能带来重大损失,相
互间造成影响,因此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防火等方面的教育。
三、综合布线材料成本高,多数材料易损坏,线缆裁剪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材料的保管、发放、
使用都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
四、施工单位必须与在现场施工的其他关联单位积极协调,协调工作也要有完善制度;
五、综合布线施工现场必须有严格可控制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施工过程监督制度,并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
和各类施工记录、报表。
六、工程开工之前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并且施工过程和工艺处理必须预先提出方
案以及与其他施工单位协调,最终使我们的施工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第二条: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规范
2.1施工准备工作
2.1.1项目实施准备
工程开工前,业主向承包商提供设计图纸,组织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承包商应及时做好施工技术、项目实施和
现场准备工作。项目实施技术准备应做好下列工作:
熟悉、审查设计图,参加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做好技术交底和培训,安排好试验工作。
2.1.2工程准备:
编制工程计划,安排好工程程序,协调好各工序及各专业间的配合工作;
组建施工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专业工程队伍,并进行进场前的教育;
编制材料和设备供应计划并做好供应。安排好预制构件和非标准件加工以及工程机具设备的维修保工
作;
落实施工场外的弃、存土场地和运输道路;
进一步落实场内拆迁项目,报建设单位与有关部门联系后处理。
2.1.3现场准备:
确定施工范围,做好围挡,拆除地下、地面障碍物,落实地下管线改移、悬吊和保护措施,修建临时
设施,平整场地;
架设动力和照明线路,接通施工用水管路,确定材料、设备和土方运输线路;
做好场区的临时排水及场地、道路硬化;
组织施工及工程机械设备和材料进场;
落实季节性施工措施。
施工需中断或限制路面交通时,开工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与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并制定疏导方
案,经报批后方可实施。
工程所用的布线材料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布线材料所附标记、标签内容应齐全和清晰。
线缆外套应完整无损。
2.1.4施工力量准备
按施工期进度计划,合理调整好各类人员,并在进场前进行施工人员在技术、质量、安全材料等方面的培训教
育,同时组织好施工班子,各负其职,以提高素质,为创优质工程准备。
项目实施准备工作就序,开工报告批准后方可进行正式施工。
2.2施工方法
2.2.1光线施工原则
由于光纤的纤芯材料是石英玻璃,容易破碎,因此,在施工时要特别谨慎。施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进行光纤连接器制作时,施工人员必须戴上眼镜和手套,环境应保持洁净。
绝对不允许用肉眼去看已通电的光纤及其连接器,更不允许用光学一起去观察。
维护光纤系统,只有在断开所有光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操作。
光纤布放要留有冗余,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米。
光缆的弯曲半径在静态时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20倍。
布放光缆的牵引力,应少于线缆允许张力的80%,另外,当光纤受到不均匀的侧面压力时,光纤的损耗
将明显增大。
光缆的牵引速度一般为15米/分。
管道(或桥架)内穿放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一般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一般为40%
-50%。
金属电线管、金属软管、金属桥架及配线架均需整体连接后接地。
光缆安装张力及弯曲半径表
施工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严守纪录,严格贯彻工艺规范,搞好文明施工。
2.2.2双绞线施工原则
安装时尽量保持线对的纽绞, 尽量减少电缆套剥开的长度
避免电缆线对的散开和隔离。在端接点维护线对的缠绕,避免线对互相缠。
最小弯曲半径应为电缆直径4倍
电缆在捆扎时应松紧适度,捆扎环应可在固定物上自由滑动。、
尽量避免电缆之间的缠绕。
4对电缆的最大牵引张力为110N
在连接硬件上,不要在太靠近连接块的地方端接线对,保持6mm左右的最小空间。
2.2.3管道敷设要点
2.2.3.1光纤敷设
建筑物之间的光缆敷设建议采用管道敷设,这是室外光缆敷设的最好方法,因为管道可以保护光缆,
防潮,防损坏。光缆直埋,通常不提倡这种方法,因为任何未来的挖掘都可能损坏光纤。光缆架空敷设,不太
可行,因为光缆暴露在空气中会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
牵引光缆之前,检查管道是否堵塞。
当张力超过45kg时,要用一个拉力计来监视拉线。
通过对管道加润滑剂来减少磨擦力。
2.2.3.1双绞线敷设
施工人员穿线时每根电缆都必须在两头做出相同的标记,并与施工图吻合。
在单个悬挂通道的4线对电缆不应超过252根,同时在通道中的电缆不应缠绕;悬挂装置与电缆接触表
面应该圆滑或柔软,以避免造成电缆外皮损坏和变形
要求线槽为全密封结构,可通过锁扣开启盖子,线槽之间通过配套的连接片和螺栓连接;线槽底面要
求冲穿线环,提供可以固定线缆的支架,以免线缆因重力损伤。根据布线标准,要求每隔600mm高度冲一排(每
排均布4个穿线环)。要求没有毛刺。
垂直线槽要与各层的水平桥架连接,并且要与各楼层配线间机柜上端的线槽连接;线槽转弯处应采用
弧线形弯头或折线型弯头,以免发生线缆的弯度太小,引起的损伤。
要求承包商能够根据国家标准,确保电缆铺设的可能性,清除管内毛刺和垃圾,并在管内留有穿线所
需的引导钢丝。
为了确保穿线顺利,在电线管排放中,要求根据建筑规范在管线分支、连接、转弯处设过线盒。
水平线槽和垂直梯架连接处,及水平线槽和管线各连接处须配以相应规格的分支附件,不能断接,以
保证线路路由的弯曲自如以及线路的安全;若管线长度不够,需加套管时,应加外套,不能加内套。
所有线槽在线缆安装完毕后,全部要求使用锁扣封闭,以防鼠害;金属线槽必须通过接地线互联。
第三条:管理体制和各部门的责任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管理分为三个职能小组,每个小组对施工管理各自负有责任。
一、 工程技术监督组,其职责:
1、 负责现场的施工组织和调度工作。
2、 负责与其它施工单位及用户主管部门的现场协调工作。
3、 负责安排和核发工程材料。
4、 负责工程的技术问题和施工质量监督。
5、 负责组织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的培训。
6、 负责填报工程施工质量检查日志、工程协调纪要、工程材料消耗表、工程验收报告及工程竣工资料的
整理。
二、 综合布线施工组,其职责:
1、 负责依照工程设计图纸确定的施工内容进行施工。
2、 负责填报工程施工进度日志、施工责任人签到表、施工事故报告、施工报停申请、工程验收申请等文
件资料。
3、 对违反安全规范和操作规范的人员进行纪律处理。
4、 配合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和技术培训。
三、 工程协调小组——由工程公司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业主方领导组成,其职责:
1、 监督工程施工符合各项规范。
2、 定期听取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关于工程质量、工程进展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各类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决定。
随时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检查,现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第四条:工程安全管理程序
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性制定各项相应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工作的落实。
一、 安全教育
• 由工程项目负责人针对现场环境的具体情况,以及其他施工单位和业主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针对
安全知识和安全规范教育。
• 如发生施工事故,必须组织分析事故原因,及时避免再次发生事故,进一步加强教育。
• 属于管理原因造成的事故,由现场负责人负责,属于违规造成的事故,由直接责任人负责。
二、 安全检查
• 项目负责人负责督促检查现场施工人员认真执行安全规范,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行为。
• 项目负责人负责监督落实安全措施,指导施工队正确及时的填好各类安全报表。
• 监理小组不定期组织对现场进行安全工作检查,及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修改和制定安全工作制度。
第五条:工程质量管理程序
综合布线工程对施工质量有严格的要求,施工中如出现质量隐患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施工质量必
须有严格管理办法。
一、 技术培训
参加综合布线施工的施工人员都必须参加有关的技术培训,每个施工人员对综合布线概念有清楚的了解,有丰
富的现场施工经验。
二、 抽样检测
每个布线工程对提供的产品在正式投入施工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指标抽样测试,确保合格后才投入工程施
工。
三、 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由项目负责人、监理小组共同负责,要求现场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不定
期检测已安装完的链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六条:相关部门工作协调程序
多个施工单位(主要与装修公司)同时施工,施工程序交叉点较多,为了协调各方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相关部门要经常进行协调,由于参加协调的方面可能是多个施工队和管理部门,因此,对于每次的协调结果
必须签署相关文件,同时还需要将协调的结果通知有关领导和部门。
向有关方面提出要求协商的内容和协商时间
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施工中出现的情况向用户单位管理部门口头或则书面提出协商要求,在“要求”中应明确协
商的内容和协商的时间。
一、接受其他部门提出协商的要求
在收到用户单位管理部门或其他施工单位关于我方要求协商的答复或通知之后,由项目负责人对有关问题提前
在内部进行必要的协商和准备好有关资料。
二、 工程协调纪要
在协调会上由项目负责人记录协商的内容和结果,并整理成会议纪要由各方负责人签字。
三、 将工程协调有关文档存档
每次协调结果的有关文件均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汇集整理后存档。
第七条:工程各类报表作用和报表要求
一、现场工程师填报的各类表格
1、 施工进度日志
施工进度日志由现场工程师每日随工程进度填写施工中需要记录的事项,具体表格如下:
施工进度日志
组别: 人数: 负责人: 日期:
工程进度计划:
工程实际进度:
工程情况记录
时间 方位,编号 处理情况 尚待处理情况 备注
2、施工责任人员签到表
施工队每日进场施工的人员必须签到,签到按先后顺序,每人须亲笔签名,签到的目的是明确施工的责任
人。签到表有现场项目工程师负责落实,并保留存档,具体表格样式如下:
施工责任人签到表
项目名称: 项目工程师:
日期 姓名1 姓名2 姓名3 姓名4 姓名5 姓名6 姓名7
3、事故报告
施工过程中无论出现何种事故,都应由项目负责人将初步情况填报“事故报告”,具
体格式如下:
施工事故报告单
填报单位: 项目工程师:
工程名称: 设计单位:
地点: 施工单位:
事故发生时间: 报出时间:
事故情况及主要原因:
4、工程开工报告
工程开工前由项目工程师负责填写开工报告,待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后方可开
工,正式开工后该报告由施工管理员负责保存待查,具体报告格式如下:
工程开工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用户单位: 施工单位:
计划开工: 年 月 日 计划竣工: 年 月 日
工程主要内容:
工程准备情况:
主抄:
抄送:
报告日期:
施工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建设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5、施工报停表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其他施工单位的影响或则用户单位提供施工场地和条件或其他原因造成施工无法进行
,为了明确工期延误的责任,因及时填写报停表,该表待有关部门批复后存档,具体施工报停表格样式如下:
施工报停表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停工日期: 年 月 日 计划复工: 年 月 日
工程停工主要原因:
计划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停工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主抄:
抄送:
报告日期:
施工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建设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6、工程领料单
项目工程师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情况安排材料发放工作,具体领料情况须有单据存档,
具体格式如下:
工 程 领 料 单
工程名称 领料单位
批料人 领料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材料名称 材料编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7、工程设计变更单
工程设计经过用户认可后施工单位无权改变设计,工程施工过程中如确实需要对原
设计进行修改,必须由施工单位汇合用户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对局部改动必须填报“工程设计变更单”经审批
后方可施工,具体格式如下:
工程设计变更单
工程名称 原图名称
设计单位 原图编号
原设计规定的内容:
变更后的工作内容:
变更原因说明:
批准单位及文号:
原工程量 现工程量
原材料数 现材料数
补充图纸编号 日期 年 月 日
8、工程协调会议纪要
工程协调会议纪要
日期:
工程名称 建设地点
主持单位 施工单位
参加协调单位
工程主要协调内容:
工程协调会议决定:
仍需协商的遗留问题:
参加会议代表签字:
9、隐蔽工程阶段性合格验收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计划开工: 年 月 日 实际开工: 年 月 日
计划竣工: 年 月 日 实际竣工: 年 月 日
隐蔽工程完成情况:
提前和推迟竣工的原因:
工程中出现和遗留问题:
主抄:
抄送:
报告日期:
施工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建设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10、工程验收申请:
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合同完成了施工任务后,会向用户单位申请工程验收,待用户主
管部门答复后组织安排验收,具体申请表格式如下:
工程验收申请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计划开工: 年 月 日 实际开工: 年 月 日
计划竣工: 年 月 日 实际竣工: 年 月 日
工程完成主要内容:
提前和推迟竣工的原因:
工程中出现和遗留问题:
主抄:
抄送:
报告日期:
施工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建设单位意见:
签名:
日期:
第九章 系统维护与技术支持
9.1 AMP公司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维护同使用一样方便,以优质的服务程序来满足您的需求。
9.2 保修范围:系统在验收交付使用后,除人为的损坏与操作不当、不可抗拒的力量 生成损坏不适用外、均属
本公司保修范围。
9.3 保修期限:
• 对整个系统、乙方一年免费服务。
• 在对整个系统测试合格后。将发放二十五年产品质保证书,二十五年内整个布线系统采用的AMP产品全
部免费更换。
• 系统维护期限满后,乙方将只收取维护的基本成本费用。
9.4 基本保证:
• 保证全部采用AMP原装产品,故如布线产品故障,我们保证在七十二小时之内予以修复或更换。
• 备用件依合约价或低于合约价提供。
• 在合约保修期内提供24小时紧急维修服务,故障发生3小时内到达进行维修作业 。
9.5 自完工验收之日起,依合约运交的材料于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时,提供一年免费保修服务,除因业主方
人员疏忽或不可抗拒力之灾变如:火灾、地震、雷击、战争等 ,而导致材料或设备损害不在保修范围内。
9.6 保修期间,本公司提供定期保修服务。服务项目于完工验收以后14日经审核,同意后即执行定期维护保养
的项目,定期保修以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之。
第十章: 关于25年产品质保
10.1 AMP公司的25年产品质保
AMP NETCONNECT 25年质量保证是AMP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的质量保证,申请者必须是AMP注册的工程承包商
(ND&I),所安装的布线系统必须是100%的AMP产品或AMP认证产品。
10.2 25年质量保证的申请手续
AMP长期坚持保护用户投资利益的原则,申请AMP25年质保的工程必须有AMP公司认证的AMP ACT工程师参与工程
的设计,安装及测试。由AMP公司认证的工程师正式向AMP公司当地办事处提出质保申请,申请材料包括:详细
的工程测试报告,工程方案及材料采购清单,工程材料采购发票的复印件、工程总监所持有的AMP ACT I 证书
复印件等。
10.3 AMP ACT认证培训介绍
AMP ACT培训是AMP NETCONNECT为全球用户提供的布线系统专业培训,是了解布线实用技巧与行业最新产品与技
术信息的窗口。目前,AMP大中国区AMP ACT培训中心位于AMP 北京办事处,为来自国内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客
户提供专业培训。
AMP ACT培训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具权威的布线技术培训,AMP ACT培训为期五天,包括系统安装,系统认证与故
障检测,系统设计三门课程,并分别为每门课程颁发证书。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价 格 培训时间
AMP ACT I
系统安装 4400.00 1.5天
AMP ACT II
认证测试与故障监测 4400.00 1.5天
AMP ACTIII
系统设计 4400.00 2天
